人们常说,七年之痒。如今,这“痒”的年份却越来越短了。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 报》显示,2015年,中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84.1万对,粗离婚率为2.8‰。
而在2002年,中国粗离婚率仅有0.90%,13年来粗离婚率逐年攀升。
其实,从近年众多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上,也可以侧面反映偏高的离婚率。2013年至2015年10月底,全国 法院审结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近400万件,且逐渐呈现出案件增幅快、适用法律难、审理难度大的特点。
当前,离婚浪潮凶猛,到底是什么摧毁了国人的婚姻??
一、观念变化、责任弱化、立法变革,导致“离婚脱敏”
国人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离婚已经不再是一个闻之色变的敏感词,让生活在不幸福婚姻中的人们,尤其是女性有了结束一段婚姻的勇气,提升了婚姻质量和人生幸福指数。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出于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主动提出离婚,走出不幸福的“围城”,这是值得肯定的社会进步。
从深层观念看,离婚问题凸显也折射出一部分人婚姻契约精神的淡化和婚姻家庭道德责任的弱化,一些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亟待提高。近年来,有的人片面强调个人幸福和婚姻自由权利,而忽视婚姻生活应秉持的道德伦理准则和应有的奉献、应尽的义务。当人们对婚姻不再抱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信念和期待之时,婚姻的“信号”功能和约束力就随之减弱,从而引起离婚率上升。
除了婚姻道德观念变化的主观因素外,离婚立法的变化在客观上也导致了高离婚率。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在民政部门办理登记离婚的手续,这一方面保障了离婚自由,另一方面也给那些冲动型离婚或草率型离婚打开了方便之门。办理离婚的速度虽然提高了,手续简便了,但大家对婚姻的态度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草率了,一周婚姻、一月婚姻、半年婚姻现在已非个别。
美国一位著名法学家在分析离婚自由成本时指出,婚姻越是容易解除,人们对婚姻的承诺就会越少。如果允许想离就离,那么结婚者花费在婚姻搜寻上的时间就会更少,结果是夫妻更不般配,这转过来又会破坏婚姻的伴侣性,并由此增大离婚的可能。
二、社交网络,成为婚恋麻烦制造者
与网络技术发展进程对应的群体中,80后是网络世界的移民、90后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如今,这些移民、原住民正值婚恋“黄金期”,网络带来的影响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他们的感情生活。
一边是方便的交流、交友渠道,一边是防不胜防的信息获取途径,某种程度上,网络和社交媒体催生了婚恋伴侣间的信任鸿沟,细小的痕迹都会给双方关系带来困扰。
三、流动之变、独生一代等,动摇城乡“婚姻大厦”
“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离婚率相对就会提高,也可以说离婚率的提高是城镇化、工业化的社会效应之一。”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吟兰表示,社会较开放的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对开放和多元,职业和地域流动比较频繁,因人口迁移、两地分居所导致的家庭亲和力减弱,夫妻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独生一代的个性特征和为人处事方式也影响着对婚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有些80后、90后在婚姻生活中表现得很任性,既不能容忍对方,自己又不想改变,矛盾便会升级。以为离了婚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却不想如果自己不肯让步,当遇到下一段婚姻时,同样的情况还是会再现。
四、离婚成了规避政策,获取利益的工具
近几年还有一些奇葩的离婚原因,与感情无关。随着购房、入学等政策限制及与之挂钩的利益凸显,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褪去原先神圣的外衣,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成为不少家庭规避政策的工具。
这样拿婚姻、感情当儿戏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重复上演
【上一篇:再婚必读】
【下一篇:婚姻情感心理咨询热线接连出现未成年身影惹人忧】